地震科普知识 1.地球内部结构如何? 地球是由不同物质和不同状态的圈层组成的球体,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2.什么是地震?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地球表面的振动叫地震。 在地壳的运动过程中,地壳的不同部位受到挤压、拉伸、旋扭等力的作用,在那些构造比较脆弱的部位,就容易破裂,引起断裂错动,从而形成地震。 3.什么是震源? 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 4.什么叫震中?什么叫震中距? 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称为震中。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5.什么是震源深度?何为浅源地震、深源地震、中源地震? 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叫震源深度。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公里以内,深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震源深度在70-300公里的为中源地震。 6.世界上震源深度最深的地震有多深?哪些地方深源地震多? 1934年6月9日的印尼苏拉西岛东的地震,震源深度达720公里。 深源地震在环太平洋深海沟地区最多,我国东北部有深源地震、台湾以东海域有中深源地震活动。 7.根据成因可将地震分为几种? 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 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三类。人工地震有地下核爆炸引起的振动,水库蓄水引起的地震等。 8.何谓构造地震?有何特点? 构造地震是由地球内部构造运动导致岩层断裂而引起的天然地震,与地质构造体系关系密切,多分布于地下5—30公里的地壳内。其特点是地震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破坏力强,并且有重复性。构造地震占全球地震的90%以上。 9.何谓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爆发而引起的天然地震,火山地震的持续时间短,影响范围小,震源深度不超过10公里。 10.何谓陷落地震? 天然原因形成的地下岩洞顶盖支撑不住岩层的重压崩塌形成的地震。 11.何谓地方震、近震、远震? 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为地方震,震中距在100公里—1000公里为近震,震中距在1000公里以上的为远震。 12.震级为尺度,何谓有感地震、破坏性地震、大地震、微震? 震级小于3级称微震,震级在3级以上的称有感地震,震级在5级以上的称破坏性地震,震级超过7级的称大地震。 13.什么是震级?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与震源释放能量多少有关,能量越大,震级越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3倍。 14. 什么是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表示地震发生后在地面产生的影响和破坏的程度。一个地震会产生随距离增加而衰减的多个不同烈度,震中区烈度为这次地震的最高烈度。烈度主要依据人的感觉、人工设施和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来确定,我国和世界上的多数国家都将烈度分为12度。 15.震级和烈度的含义有何不同? 震级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跟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而烈度反映的是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则各处不同,烈度不仅同震级有关,同时还跟震源深度、震中距的远近以及地震波通过介质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 16.何谓地震波? 地震波是地震发生时产生于地球内部的弹性波,是地震释放能量的方式。 17.地震波的种类?有何特点? 地震波有体波和面波,体波有分为纵波和横波。 横波的振动方向与波前进方向垂直,在地面上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在地面上反映为上下跳动(颠、簸)的振动。二者相比,纵波传播的速度比横波快。所以,一般地震发生时,先感觉到上下跳动,其次才是左右摇晃。另外,横波振幅比纵波大,破坏力大。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当人离震中较近时,先感觉上下跳动,后左右晃动,若感觉不到左右晃动,则说明震级较小。如果人只感觉到左右晃动,而没有上下跳动,则一般震中较远,不必太担心。 18.一年中地球上发生多少次地震,破坏性地震有多少? 全球每年发生五百多万次地震,其中破坏性地震一千多次,七级以上的大地震十几次。 19.世界上哪些地方地震多? 世界上地震的发生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地带: (1)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经千岛群岛、日本列岛南下至我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 (2)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从印度尼西亚西部经缅甸至我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越过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细亚到达地中海及其附近。 20.地震带发源于多深的地方? 世界上大多数地震的震源多分布在地下5-30公里这一带。 21.世界上最大的地震是哪次? 目前记录到最大的地震还没有超过8.9级的地震。如1960年5月22日南美智利发生的8.9级地震;1906年1月31日南美厄瓜多尔――哥仑比亚边界附近近海中和1933年3月2日日本三陆东边海中也曾发生8.9级地震。 22.我国有哪些主要的地震带? 地震在空间上往往沿着构造活动带呈带状分布,形成地震带。我国境内有许多地震带,东部主要有郯城――庐江地震带、河北平原地震带、陕西汾渭地震带、燕山――渤海地震带、东南沿海地震带;西部有北天山地震带、南天山地震带、祁连山地震带、昆仑山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中部为南北地震带,贯穿中国;另外还有台湾地震带,它是西太平洋地震带的一部分。 23.福建省的主要构造体系有哪些? 福建省的主要构造体系有: (1)新华夏构造体系。该构造体系控制着我省地震的空间分布和强度,是最主要的发震构造。包括长乐――诏安断裂带、政和――海丰断裂带和邵武――河源断裂带。 (2)东西向构造体系。主要是南岭复杂纬向构造带。 (3)其他构造体系。包括华夏系或华夏式构造、山字型构造、南北向构造等。 24.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是谁发明的?简述地震仪的发展概况? 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是在公元前132年,我国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叫做侯风地动仪。 近代的地震仪在18世纪90年代才制作成,其原理与侯风地动仪基本相似,地震仪发展很快,种类繁多,现有长、短周期等各种类型,并已实现了无线遥测、磁带记录、数字化等。灵敏度从放大几倍到千倍、万倍、十万倍乃至百万倍不等,周期范围从0.05秒到100秒。 25.地震有前兆吗? 有。岩体在地应力作用下,在应力应变逐渐积累、加强的过程中,会引起震源及附近物质发生物理、化学、生物和气象等一系列异常变化。我们称这些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联的异常变化现象为地震前兆。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已在70次中强地震以上地震前记录到1000条前兆异常。 26.地震前兆异常分几类? 地震前兆异常分微观前兆异常和宏观前兆异常两大类。 27.什么是地震的微观前兆? 地震在形成过程中,引起震源所处周围地壳的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场、形变场等变化,从而导致产生地震的前兆异常。 微观前兆是指只能用各类精密仪表、仪器才能观测到的震前微小变化。微观前兆主要有:人不能感觉到的小地震活动,地形变及海平面升降,地下水微动态变化与地下水组分变化,地应力、地磁、地电、地温、重力等变化。如1992年2月18日南日岛MS5.2级地震前,在兴化湾地区,自1985年起2.0级地震逐渐形成围空区,出现频度、缺震等中长期异常;后来又出现地形变、地下水化学的中短期异常,在1月29日至2月15日前后出现地形变,水氡、水位、地电、地磁的短临异常。 28.什么是地震的宏观前兆? 宏观前兆是指由人的感觉器官直接察觉的地震前兆。宏观前兆主要有:井水水位陡涨或陡降,井水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泉水突然枯竭或涌出,动物惊慌不安、突然改变生活习惯,天气急剧变化,地震前的地声、地光等。如1992年11月龙岩连城地震前,当地人普遍听到地声,连城出现井水变浑,狗狂奔乱叫和猪、鸭不进圈等宏观前兆。若出现上述情况,且不是独家得户的现象,应立即向当地地震部门报告。 29.什么是地声? 有的地震发生时,会发出声响,这就是地声。地声的到来是由远而近再由近而远的,有方向性。因此听起来有如雷声滚滚而过,或如载重车辆在地下行驶,或如千军万马在地下奔腾。地声的出现有可能是地下的岩石破裂发出的声音,如果用灵敏的仪器进行监听,提早发现,可以作为临震预报的一种手段。 30.什么是地震预报?分几种? 地震预报是对未来破坏性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及地震影响的预测,预报分长期预报、中期预报、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 31.地震长期预报的内容是什么? 地震长期预报是指几年到几十年或更长时间内的地震危险性及其影响的预测。包括全国或区域性的地震区划;建设规划及工程场地的地震烈度、地震地面运动参数、地震小区划和震害预测;全国或区域性的地震活动趋势的预测。 32.什么是地震中期、短期和临震预报? 地震中期预报是指几个月到几年内将要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的预报; 地震短期预报是指几天到几个月内将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的预报; 临震预报是指几天之内将要发生破坏性地震的预报或警报。 33.我国成功的预报了哪几次地震? 我国曾成功的预报了1971年3月23日、24日新疆乌恰县的两次地震;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地震;1976年5月29日云南龙陵、潞西7.5级地震;1976年8月16日四川松潘、平武7.3级地震等。尤其是海城7.3级地震,得到全世界公认,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7月12日云南孟涟发生7.3级地震,云南省地震局7月11日向地、县干部会汇报,并请地方政府采取措施,大大减轻了损失,受到云南省政府及国家地震局的嘉奖。 34.我国地震预报由那一级政府发布? 我国地震预报由国务院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情况紧急时,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发布四十八小时之内的临震警报,同时报告省人民政府及省地震工作主管部门。 35.为什么说地震预报是世界科学难题? 我国的地震监测预报是1966年邢台地震后开展起来的,基本上与日本、美国、前苏联等国家同步。就世界范围来讲,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仍是当代世界一大科学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震前兆的识别和判定十分困难。目前的地震前兆观测大多是来自地表,各种有震与无震前兆相互混杂,从中提取有预报价值的地震前兆信息十分困难。 (2)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地震前兆特点的认识还很粗浅,试图找到适用于所有地震的普遍的前兆规律十分困难。尽管震后总结可以得到很多对应的前兆异常,但在震前,面对许多已经意识到的前兆异常却往往很难判断是哪个地点,哪种类型地震。 (3)地震震源无法直接探测。地震多发生在15公里左右的地壳中,目前应用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花费巨额资金,地球上最深钻探深度也才12千米左右,而且是“一孔之见”而已。 (4)地震预报实践机会少。大陆地区强烈地震在同一区域重复发生的周期往往在百年以上,可供总结和分析研究的震例很少,限制了预报水平的提高。 36.如何提高城市和企业的综合防御地震灾害能力? 为提高城市和企业的综合防御地震灾害能力,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考虑: (1)建立健全城市和大型企业的地震灾害综合防御体系,加强地震监测预报系统建设,保持一定的地震监控能力,掌握地震震情发展变化,广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提高城市市民和企业职工防震减灾意识和精神文明素质。 (2)编制与实施城市和企业的综合防御地震灾害规划,采取行政或法律等措施,使城市和企业能够承受常遇地震的影响。同时,对城市和企业的重要地段与重要工程通过地震安全性评价,给出50年内超越概率为3%的地震动强度(或烈度),加以设防,使城市和企业也能基本承受罕遇地震。 (3)做好城市和企业建设中单体工程的抗震设防和现有工程的加固,提高抗震能力,特别对抗震救灾起关键作用的设施、人员大量集中的建筑物、易产生次生灾害的生命线工程和重要文化古迹等的抗震设防和抗震加固。 (4)逐步改善城市和企业的空间布局,使之有利于地震灾害的综合防御。目前,福建省沿海许多地方都在搞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应该充分顾及地震灾害综合防御,做到合理布局,创造避免灾害蔓延、扩大、连锁反应及有利人员疏散、避震的空间环境条件。 (5)提高城市和企业的对外交通、通信的能力,一旦发生严重灾情,能保持畅通无阻,上传下达方便。 37.民间建筑房屋时必须采用哪些抗震、防震措施? 目前福建省广大农村的民房在建筑时很少考虑防震抗震问题,房屋抗震性能普遍较差,多种震害隐患并存。因此,做好民间建筑房屋的防震抗震工作极为重要。一般情况下,普通民房的防震、抗震措施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要考虑地基的稳固性。建房时要选择基岩或干燥密实的土层作为地基。不宜在人工填土层、古河道、松散砂层、淤泥层及活动断层地段建房。对软弱的地基要采取措施,严防不均匀下沉。山区建房还要避开突出的高岗、陡峭的山脚。 (2)房屋要尽可能建得矮一些,屋顶尽可能轻一些,以便降低重心,提高稳定性。 (3)房屋平面布置要简单、规则,力求与主轴对称。 (4)房屋结构构件要联成整体,同时要加强连接点的强度和韧性。闽南地区修建石结构房屋时要打石平整、高标号砂浆座砌,圈梁加固,杜绝使用石板条做楼板与屋面。 (5)墙体交接处要咬合砌筑,应尽量减小门窗数量,少开洞。顶制板在墙或梁上要有足够的支撑长度,并要互相连接,屋顶与墙体应有机连成一体。修筑土墙时,尽量预埋一些钢筋、竹筋,以增加墙体的整体性能。 (6)尽量不做或少做烦琐的、可能增加墙体负担的装饰性附属物。 38.哪些地段不利于建设高层建筑? 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采取特殊的工程措施,下列地段不利于建设高层建筑: (1)活动断裂带及其附近地区。因为这些地区属地质构造上的活动部位,容易发生地震或缓慢的断层蠕动,使地基变形,引起建筑物破坏。 (2)地热较陡的山坡、斜坡及河道旁。这些地段往往地基差异较大,容易产生不均匀差异沉降。 (3)地下水位较浅的地方和土质松软的地段,如古河道、旧池塘或沙滩上。上述地段一方面地基软弱,承载力差;另一方面,一旦地震发生,极易产生沙土液化,使地基失效,造成建筑物破坏倒塌。 (4)地下有溶洞的地方。这种地方容易引起塌陷或地裂。 39.家庭防震主要有哪些措施? 一般情况下,家庭防震主要包括如下措施: (1)家庭建造住房时要考虑防震抗震问题,并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 (2)每个家庭成员平时应学习地震知识,尽可能多地掌握自救方法,切忌盲目外逃避震、跳楼等; (3)明确震时的疏散路线和避震地点; (4)加固室内家具杂物,防止震时翻倒跌落造成伤害; (5)准备避难和营救用品,如手电筒、打火机、半导体收音机,够3天用的食品和饮用水、药品等; (6)妥善保管易燃易爆及有毒物品,防止煤炉、煤气炉等在地震时翻倒、泄漏; (7)分配各人震时应急任务,特别是防火、断电、保护老人小孩等,避免震时忙乱; (8)学会并掌握基本的医疗救护技能; (9)在接到短期地震预报后,要随时注意了解来自政府和地震部门的地震信息; (10)一旦发生有感地震,在来不及跑到户外的情况下,尽量躲避在开间小的房间里、坚固的家具下面或墙角等部位,待振动过后,迅速撤离到户外空旷地,避免后续地震造成房屋倒塌而引起伤亡。 40.什么是地震谣传?如何识别? 地震谣传是指通过非正式的渠道在社会上传播、扩散的有关地震的虚假消息。严格地说,凡是未经当地政府认可或公开发布的有关地震信息均为地震谣传。地震谣传常常打着专家或某些权威的旗号、披着科学的外衣,且往往与自然界一些异常现象联系在一起,因此具有极大的煽动性和欺骗性。 只要具备一定的地震常识和科学分析能力,地震谣传还是很容易识别的。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判断: (1)是否具有科学性。那些明显违反科学原理,且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的“地震消息”必为地震谣传。例如,“某月某日某时某分将在某地发生某级地震”的说法肯定是地震谣传,因为当前世界各国的地震科学水平不可能对地震作出如此准确的预报。 (2)是否符合我国地震预报规定和国际惯例。例如,“某某著名专家或研究机构预报某地将发生大地震”,这种消息必为谣传,因为我国规定,任何个人和无关的机构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联合国也曾规定任何国家都无权进行跨国地震预报。 (3)是否属牵强附会或盲目猜疑。例如,有人将天气变化或自然界其它异常现象说成是将要发生大地震的前兆,这类传言也不可相信。 41.莆田是怎样由沧海变桑田? 在我们居住的地球上,山山水水都镌刻着大地沧海桑田变迁的足迹。战国时期,莆田仅有广业诸山,也就是现今的新县、庄边一带出没海边,而九华山、壶公山、龟山等,仅 是古海湾中的一群岛屿而已。到了秦汉时期,莆田平原成了九华山、壶公山、龟山环抱的海湾。到公元六世纪,莆田平原已基本形成,唐代,今天的莆田市区已成为当时海滨经济、文化发达的重要集镇,那时的海潮仍可涌至现在的东门兜、阔口、广化寺及西门外的泗华坡前。宋时,黄石的金山、青山,埭头的大蚶山,灵川的浮山与湄洲、南日一样,都只不过是海上的岛屿罢了,只不过当时的湄洲岛、南日岛的规模不如现在这么大而已。到了清康熙年间,莆田东南三大半岛(埭头半岛、忠门半岛、醴泉半岛)均已形成。至于仙游,形成的时间应当更早一些。真是沧海变桑田。
|